艺术品的眼睛价值(眼睛 艺术品)

艺术品的眼睛价值

  如您关注此类信息欢迎订阅本搜狐栏目

艺术品的眼睛价值(眼睛 艺术品)

  时光回溯至2004年初,在中国嘉德的文物库房内,摊在我面前的是一摞摞糟朽失色的锦盒和污浊变形的木盒。

  

  部分旧锦盒、木盒

  拭去积尘,轻启盒盖,一面又一面的古镜走了出来——

  战国、两汉、六朝、隋唐、宋金西夏、元、明、清,100余面古镜,瞬间将一部绵延千年的中国铜镜史铺展开来……囊匣虽朽,有几面2000多年前的汉镜却看起来那样光照粼粼。

  我不禁庆幸金石的恒久,然而不久,欣喜旋被盒上、镜上偶现的几处签识一扫而空。

  标签1:“八面槽库95箱,共150件,关祖章”。

  标签2:“财物上交清单”。

  “凡是反动的东西,你不打,他就不倒,这也和扫地一样,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清单上方印的《最高指示》还隐约可见。原来,这些镜子是时代铁帚下的劫余啊!

  

  木制镜盒和残存签条

  2004年,北京嘉德浅饮“头啖例汤”,开启了中国文物市场第一次铜镜拍卖专场,全部拍品均为民国时期北京著名收藏家关祖章先生的旧藏。

  王世襄在他的文集《锦灰堆》第二卷中,称关祖章“所藏文物不下数千件,以古铜镜为多。”可见,铜镜是关氏收藏的著力之处。另外,在1940年出版的一本重要的《岩窟藏镜:古镜图录》二函六册上,载有关祖章的校语考证等,可见他对古镜颇有研究。嘉德这100多件劫后重现的铜镜中,虽无关氏藏镜中的稀罕上品,却品种广泛,脉络清晰,是关氏藏镜中不可或缺的骨血,也尚可引领我们做一次完整的铜镜之旅。

  

  唐海贝仙蝶负子人物方镜

  

  东汉东王公西王母画像镜

  

  残存签条

  铜镜据说起源于黄帝,历史悠久。根据考古发现,中国古代铜镜最初在青海、甘肃部分地区的齐家文化中首现,夏至商代初期可被称为中国古代铜镜的萌芽阶段。商周之后,古代贵族礼制社会没落,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青铜礼器衰落,青铜日用品得以发展。

  战国时期,青铜冶铸工艺的高速发展为当时铜镜的广泛使用提供了基础,但铜镜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则是到了秦汉时期。唐代,中国古代铜镜发展到了全盛阶段,唐太宗的千古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表明铜镜已不仅是人们照面饰容的一种工具,而且成为了一种象征。从容颜的反映到人生的观照,这种由本质至外延的扩展,正是中国古代铜镜的特性。

  宋代以后,铜镜的工艺虽有所衰落,艺术价值大不如前,但实际使用上更加普遍,成为寻常百姓家的鉴容器具。明清时期,铜镜逐渐被玻璃镜的普及取而代之。

  古人钟爱金石收藏,过去的古玩行也以经营金石为重。铜镜是古代梳妆用的日常生活用品,亦是精美绚丽的金属工艺制品。虽然金属工艺制品如今也受藏家热衷,但我认为,金石门类中,青铜礼器始终应是第一位的,铜镜、佛像位列杂项。从文献中可见,民国以前的铜镜收藏上至宋徽宗、清乾隆帝,下至历代收藏大家罗振玉、陈介祺、刘体智、梁上椿等人,都将其视为心爱之物。

  但近四五十年,铜镜的命运却可谓跌宕起伏。特别是“文革”时期,所有文物都在劫难逃,更别提铜镜了。据说,当时北京市文物局“文革”文物库房内,有从关祖章等多位著名收藏家手中查抄的数千面铜镜。另一些流散民间的铜镜被当成废品,送到废品站,几分钱或一两毛钱的论斤收购卖个铜价,再回炉融化。

  金石鉴定专家贾文忠曾回忆,“当时废品收购站遍布北京,我去过永定门、德胜门、天桥门市部。有个朋友喜欢铜镜,让我陪着去过几家有熟人的门市部。在门市部,破铜烂铁成堆,有废旧管子、工业废料、也有宣德炉、佛像、铜钱、墨盒,多有残损。当时,门市部的熟人对着废品堆说,这是最近拣选出的一堆铜镜。我一看,大部分是宋元明清铜镜,品相不太好,也有裂纹砸过的痕迹,装在麻袋里上秤一称,200元钱。一位老收购师傅还说,这路东西黑色(黑漆古)、绿色(绿漆古)、银色(水银沁)(也就是现在所说战国、汉代、唐代铜镜)的锈蚀多,熔化后出铜少,铜厂不爱要;这路(指现在所说的宋元明清镜)熔化后损失少出铜多。”

  那时,北京市文化局文物管理处有很多老先生,保护了大批珍贵文物。“文革”期间,文物管理处设拣选组,负责到各废品站、铜厂、造纸厂捡回属于文物的破烂。到1971年底,查抄物资的拣选工作基本结束时,统计共捡回铜质文物85吨。不过这其中,铜镜不受重视,一般不选,偶尔捡回,也是挑选重要的。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国家对抄家物品落实政策,返回文物中铜镜很多。这些著名人士或收藏大家所藏,多有锦缎盒和木盒包装,带铭文者均有释文和收藏者对铜镜的简单考证。可见,铜镜颇为老一辈藏家所重视,不仅在其沉厚的历史价值,更因其铭文图案和相关诗文中所积淀的超越时空的情感价值,很多碎镜亦被珍存。

  在关祖章珍爱的一面碎后粘接的“汉重圈铭文镜”上写道:“洁清白而事君,怨欢之明。焕玄锡之流泽,志疏而日忘”。

  

  汉重圈铭文镜

  镜子好像自己开口说了话:“我把自己擦得清清白白,焕发出玄锡的光泽,来侍奉您的容止。我映照您的欢乐,也映照您的忧伤。”虽历千年,我们仍能感触到镜与主人间的那丝温情。

  十几年前的这个专场,我至今最惦念喜爱的是一枚“龙滨”铭素镜(关祖章刻铭)外圈刻有“生老病死苦,终有一日来,妍媸冰鉴里,形影相快哉。”内圈写有“一九五八戊戌岁六十四叟苍梧关祖章谨铭”。

  

  “龙滨”铭素镜(关祖章刻铭)

  “妍”,开心;“媸”,不开心。此铭恰如人生之写照:生老病死总有一天会来找你,不论你开心与否,总逃不掉要照镜子的呀。我们与自己镜中的形影相互依伴,又何尝不快哉?我私以为,时年64岁的关祖章先生怕是已然前路看破,这句话不就是他关于自己一生的收藏和命运最好的总结吗?

  本场另一件我印象深刻的拍品,是明成化岳正制点金点银岳飞像铁板。起初它并没引起我足够的重视。此作为大明成化元年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十七世孙岳正,为纪念其祖先沐手敬制。本品是一件来自于关祖章的父亲关冕钧(字伯珩)的藏品,旧配楠木盒,刻邓之诚(1887~1960,历史学家,《骨董琐记》作者)长篇题记,考订岳正生平及关氏购藏经过,具有重要的文物和史料价值。

  

  明成化岳正制点金点银岳飞像铁板

  此物当时以无底价的形式起拍,4.4万元拍出,这在2004年已是不俗的成绩。此物被国内藏家购得,现不知何方。

  2004年中国嘉德铜镜专场,只是关氏收藏之冰山一角。藏者虽逝,镜鉴犹存。聚散无常,然能传承于识者,毕竟也是可以感到欣慰的善事。

  2012年,中国嘉德从关祖章在美国的后人那里征集到一件清乾隆粉彩描金无量寿佛坐像。这件坐像异常精美且釉彩保存完好,在我接触的艺术品中,稍显特殊。

  

  清乾隆粉彩描金无量寿佛坐像

  有清一代,康雍乾三帝皆笃信藏传佛教,尤以乾隆帝为最,彼时皇宫苑囿中遍布大小佛堂。这些佛像为必不可少的供奉圣物,用料考究,穷尽工艺精湛之能事,突显皇家气派和至诚之心,多见金铜质地,瓷制佛像则较少。因为明代以来,景德镇制瓷者最不擅长的就是瓷塑像,尤其造型复杂、玲珑多变的,更不为工匠所喜。

  景德镇自元代以后,瓷土配方粘性不够强,容易变形,烧成几率甚低,致使元朝曾经独步一时的雕塑技术日渐式微。至清代雍乾之世恢复,亦仅限于御窑厂之内,但制作技艺依旧难以逾越,结果多不如人意。例如,乾隆十三年唐英曾承命烧造观音,久造无成,乾隆皇帝就斥责唐英“烧造的观音如何还不得?”“想是唐英不至诚,着他至诚烧造。”(见乾隆十三年五月初一《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活计档·记事档》)

  以唐英督领下的御窑厂水平之高,可谓独步清一代,纵然如此尚有难为之处,可想瓷塑像烧造之不易。所以,清宫瓷制藏传佛教艺术品,大多出自御窑厂顶级工匠之手,要求其具备极高的工艺技巧、美术功底和文化修养,尤其塑像面部神态及衣褶细部之处理非庸手可以胜任。瓷塑佛像在模制成形后需运用雕塑、驳接等技法加以装饰,处处要异常审慎。彩绘佛像前后多次入窑方成,烧造当中极容易变形疵裂,可见,华丽彩釉、精湛之工艺决定其制作难度均在金铜佛像之上,前朝后代未有能及。

  本尊无量寿佛之精绝,唯独乾隆一朝有之。能工巧匠通过他们的双手将皇家的富贵气韵注入玄奥神秘的佛教艺术品当中,以精湛技艺呈现出新的精致与华丽。

  造像头带五叶宝冠,批发垂肩,宝缯飘拂于耳际,面相慈祥,细眉垂目,鼻高垂耳,嘴角内敛,神态安祥。身垂璎珞,手带臂环,结禅定印,手捧莲花宝瓶,结跏趺坐于束腰仰覆莲花座上,莲瓣五色斑斓,不同于常见的粉红色式样。宽肩丰腰,身姿丰腴曼妙。施彩釉仿红珊瑚、蓝宝石诸色珍宝,生动逼真。腰部束裙,衣褶流畅,铺于腿前。面部、身体、手脚施釉,釉色中微施彩使之接近肤色,光泽感强,传达出佛家济世之善心。服饰华美绝伦,苹果绿色的披帛绘明黄梅花点纹,鹅黄色的袍裙装饰矾红团宝相花吉祥纹样,线条勾勒细腻,描绘精致。

  无量寿佛手中宝瓶、莲花座均分段烧造,莲花座以榫卯结构与坐像接合,设计巧妙,工艺精湛绝伦。通体制作精细,彩釉亮丽,法相庄严,富贵奢华,具有典型乾隆宫廷佛像艺术风格,是稀有的粉彩描金佛像之传世佳作。

  此像原为民国收藏家关祖章典藏三尊清宫御制瓷塑佛像之一,其余二尊为坐床罗汉,可见于昔日关氏留影。照片中亦可见年轻的关氏英俊帅气。

  

  关祖章与佛像旧照

  

  关家厅堂陈设旧照

  

  

  清乾隆粉彩罗汉坐像

  照片左边罗汉面相丰润,宽额大耳,双目炯炯有神,充满睿智之光,表情静穆和蔼,微笑安详,身着浅蓝色团夔龙纹法衣,外披鹅黄色祥云袈裟,一如丝绸之质感,其上诸色萃汇,熠熠生辉,宝光四射。面部、双手的釉面皆微施淡彩,使之接近肤色,质感逼真。衣饰刻画细腻入微,衣褶起伏飘逸,流畅舒展,更以粉色表现袈裟反侧所展露的底色,极具艺术美感。右手结说法印,左手结禅定印,端坐石床之上,一脚趺坐,一脚踏地,坐姿颇为独特。其座以山石砌成,有别于常见莲花宝座,由此可区别本尊当为得道高僧,而非菩萨之列。

  本品除了塑像技术高超深得赞誉之外,另有可圈可点之处就是山石座的设计和工艺。纵观18世纪清宫有限的宗教人物瓷塑作品,出现山石座的情况非常罕少,设计别致精巧,先以瓷泥雕琢出山石嶙峋、层叠多变之状,经高温烧成白釉瓷胎后,以墨绿二种彩釉搭配涂绘渲染,表现出山石苍雅斑驳之感。对山石施彩之技法可见工匠水平之高,其必精于山石设色绘画。

  照片中三尊瓷塑佛像工艺精致,施彩瑰丽,然若以工艺复杂程度和烧造难度而论,中间无量寿佛在后二者之上,而且保存更难。关氏多幅留影中皆有此三尊佛像,可窥见在关氏心目中它们的地位是多么崇高,深得关氏珍视。

  近年,这几尊清宫御制之隽品瓷塑佛像,陆续出现在拍卖市场中,每一次都引起巨大轰动。左边坐床罗汉,曾于中国嘉德2001年、2011年两次拍卖;中间无量寿佛于2012年再次中国由嘉德拍出;右边红衣罗汉,曾作为翰海封面拍出。原属关祖章珍藏的三尊佛像,现散佚于三位不同的华人藏家处。

  自古能为收藏家者,无不尽占天时、地利、人和,方可成就之事业。天时者,时代交替,观念更迭,大批前朝文物现世,为收藏提供先决条件。地利者,处于某一文化遗物丰盛地区,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人和者,财力、魄力、眼力、机缘亦缺一不可。关祖章前半生,可谓占尽三和,收藏大有成就,后半生却又逢时代巨变,天时地利人和尽失,晚年命运更使人喟叹。

  观其一生,或许对我们思考收藏家的人生,甚或纵览古今收藏的历史与规律,都能有些感慨不尽的领悟吧。关祖章,上个世纪一个不能被忘却也不应该被忘却的名字!

  北京翰海专家领导走进古鈺斋开展鉴宝活动,挑选民间优良物品,免费送拍知名的一线拍行。

  鉴宝范围:瓷器,玉器,书画,佛像,赏石,杂项

  帮助您真实的认识自己的藏品情况,送拍您优质的物品。

  如果您喜欢收藏优质的藏品或者展现自己的物品,欢迎收藏此微信ID:1 3 0 1 3 0 3 2 1 3 5

  微信公众号:bjhh66

上一篇: 金城医药:公司已经成功落地谷胱甘肽、腺苷蛋氨酸、虾青素、PQQ等生物合成产品以及4-AA、烟碱等酶催化产品
下一篇: ATFX:澳储行决议在即,澳元面临阻力